新闻中心

News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中国食品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7)(摘登)
发布时间:2017-12-27 17:24:07    点击量:103


  2017年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年会于12月19—20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在会上发布了《中国食品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7)》,全面总结分析了食品产业砥砺奋进的五年与未来趋势及展望。

  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工业体系中首位产业和全球第一大食品产业,在保障民生、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工业占比达到11.4%,对全国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1.8%,拉动全国工业增长0.8 个百分点。

  在当前新的历史方位中,加快食品工业进一步壮大升级,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路径。

  发展现状

  经济总量持续壮大 产业支柱地位稳固

  食品工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11.9%,同比增长3.3%。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数量42144家,资产总额76393.03亿元,平均用工人数812.6万人,分别占全国工业的7.0%、11.1%和8.6%。2017年上半年,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若不计烟草制品业,同比增长则达到8.3%,比全部工业高1.4个百分点。

  近年来,食品工业增加值的全国工业占比稳定在12%左右。2012-2015年,对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均超过了10%。

  经济效益平稳增长 盈利能力稳定趋好

  食品工业经济效益整体保持了平稳增长,2012-2016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2016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是2012年的136.4%和126.1%,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4%,高出全国工业0.4个百分点。2017上半年,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59499.2亿元和409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和6.9%。

  2012-2016年,食品工业盈利能力持续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2016年,食品工业主营收入利润率达到6.9%,高出全国工业0.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5%,高出全国工业1.9个百分点。

  民间资本主体拉动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食品工业投资规模持续增长。2016年,食品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1926.2亿元,是2012年的171%,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占比3.7%,比2012年高出0.3个百分点。2017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9517.8亿元,同比增长3.7%。

  近五年来,除2015年外,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16年,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5%,高出全国0.4个百分点。

  食品工业是我国最早开放的竞争性行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企业已经适应了按市场经济方式解决投资资金需求。在资金来源方面,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固定资产投资额的90%左右是企业自筹资金解决,民间资本主体拉动成为食品工业投资的显著特征。

  近年来,食品工业领域的国外资本投入不断扩大,在2015年全国工业外商资本金规模同比下滑的情况下,食品工业依然实现5.4%的增速。2015年,食品工业企业外商资本金达到1717.52亿元,是2012年的112.7%,在全国工业占比7.7%,比2012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稳增 产销衔接状态良好

  食品工业产销衔接一直保持稳定态势,2016年产销率为97.7%,2017上半年产销率为97.6%。

  在消费品市场中,食品工业主要产品零售总额增长较快,201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3万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饮料烟酒零售总额达到了21530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5%。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饮料烟酒零售总额2013、2014、2015、2016年的增幅分别达到13.9%、11.1%、14.6%和10.5%,分别比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出0.7、-0.9、3.9、0.1个百分点。

  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保证了13 亿人口的食品供应。与人民基本生活关系密切的粮食、食用油、乳制品、饮料等食品产量保持增长,部分产品由于行业调整或受进口产品冲击,产量有所萎缩。2016年,食品工业主要产品中,产量增长率超过5%的有精制茶、食品添加剂、液体乳、速冻米面食品等,卷烟、碳酸饮料、成品糖、葡萄酒、鲜冷藏肉等产量出现下降。

  四大区域协调发展 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在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指导下,食品工业逐步形成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格局。东部地区继续保持领先和优势的地位,中部、西部分别将农业资源优势、政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区域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东北地区则由于机制体制问题、产业结构问题和经济结构等问题,致使经济整体失衡不振,在此大环境下,食品工业发展近年也出现了下滑。

  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2015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已由2012年的54.9%上升57.9%,基本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东部、中部、西部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比2012年增长125.8%、 146.25%、136.04%和-2.31%,中部地区增长最快,西部次之,东北出现下滑。

  在利润总额方面,2015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食品工业利润总额分别比2012年增长25.4%、34.4%、24.3%和-25.4%,中部地区增长最快,东部次之,东北出现下滑。

  就经济效益增长方面,2015年,中部地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最快,西部地区利润增长最快;东北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等主要指标已连续2年负增长。从四大区域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在全国的占比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都有所提高,东北地区则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集聚发展政策效应在食品工业领域集中显现,食品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截至2015年底,食品工业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24家,占整个消费品工业领域示范基地总数的38.1%,占示范基地总数的7.5%,全国建成了数百个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区域影响力的现代食品产业园区。基地和园区各项指标保持较高增长,示范带动效应显著,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市场化、生态化的高效运行机制。

  外向发展实现突破 全球市场影响加大

  2016年食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人民币,达到10633.9亿元,是2012年的120.41%,同比增长7.2%。其中,出口4231.6亿元,是2012年的125.6%,同比增长11.2%,高于全国货物出口总额增速13.1个百分点;进口6402.3亿元,是2012年的117.17%,同比增长4.7%,高于全国货物进口总额增速4.1个百分点。

  在进出口产品种类方面,2016年,肉、乳制品、酒等进口量明显增加,分别为63.9%、21.4%、20.2%。粮食进口量同比减少8.1%。水产品仍是我国最大出口食品种类,同比增加4.6%。

  就海外市场分布来看,东盟、美国、巴西等是我国重要的食品贸易伙伴。2016年,对东盟进出口总额达1828亿元,同比增长4.3%。美国以1779.3亿元位居第二,增长12.6%。巴西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对其进出口总额达1277.9亿元,增长2.8%。

  在食品工业的各个行业,一批龙头企业已经着眼于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供应链合作等方式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配置,实现产业链的全球布局。

\

  科技支撑力度提升 创新发展后劲增强

  2016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研发经费达到524.61亿元,是2014年的139.4%,占全国工业的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44%,比2014年高出0.09个百分点。

  大中型企业是食品工业研发活动的主要力量。2015年,大中型食品企业R&D人员、R&D经费和开发新产品经费分别达到2012年的124.3%、143.4%和130.3%。     

  2015年,大中型食品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达到2012年的129.0%、141.0%、158.8%和273.3%。

  同时,食品工业领域基础研究的支持不断加强。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度在食品科学、农学基础与作物学领域的资助额度达到45亿元以上,是2012年的近10倍。

  食品工业领域的装备自主化水平不断提高,在食品非热加工、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在线安全检测及品质监控、覆盖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追溯等方面形成重要突破,推出了诸多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水平较高的整线、单机技术装备,打破了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各个行业装备水平进步显著,谷物磨制、食用植物油、乳制品、肉类及肉制品、水产品、啤酒、葡萄酒、饮料、方便面、速冻食品生物发酵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装备水平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在技术研究开发、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食品工业领域不断推出先进成果。“新型淀粉衍生物的创制与传统淀粉衍生物的绿色制造”“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中国葡萄酒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诸多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年重点专项;“生鲜肉品质无损高通量实时光学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及质量控制技术”“黄酒绿色酿造关键技术与智能化装备的创制及应用”已获得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初评通过。

  质量保障体系完善 食品安全稳定向好

  在党和政府的严格要求和大力推动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形势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2012—2016年,食品质量国家抽查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16年国家食药监总局组织抽检食品合格率为96.8%,其中,备受民众关注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9.1%。

  监管体制不断完善。2013年以来,各级政府为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普遍建立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并明确办事机构,食品安全恶意造假事件受到巨大震慑和扼制,热点食品安全事件大为减少。2016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发布,注册制意味着我国对婴幼儿奶粉的管理上升到药品的级别,被称之为最严奶粉新政,以确保市场流通奶粉安全可靠。截至2017年11月14日,我国70个乳制品企业的486个婴幼儿奶粉配方通过注册,国产奶粉质量安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前,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正在恢复,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据估测,2017年有望超过70%。

  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修订食品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等10部法律法规,制修订20余部食品安全部门规章,多个省(区、市)出台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地方性法规。清理食品标准5000项,整合400项,发布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926项、合计指标1.4万余项。农业部新发布农药残留限量指标2800项,清理413项农药残留检验方法,建立了有机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等11种认证制度。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普遍推行良好操作规范(GMP),60%以上达到了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认证的要求。截至2016年底,已有5000多家企业建立食品诚信管理体系,筹建合格率达到了97%以上,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全部建立诚信管理体系,700多家企业通过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并获得证书。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主导产业相对稳定

  近年来,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加快。2016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以及烟草制品业四大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依序分别达到26011家、9043家、6962家和128家,企业数量在食品工业占比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为61.7%,从企业数量来看,农副食品加工业远高于其他行业。

  从各个行业增加值增长情况来看,近年来,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增速均快于全部工业平均增速,2016年,食品制造业以8.8%的较快速度,在全部工业41个行业类别中排名第6;烟草制品业调整明显,2016年出现8.3%的下滑。

  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来看,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持续增长,2016年,三个行业的投资规模分别是2012年的170.6%、189.1%和157.8%。2015年之后,各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放缓,体现了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烟草制品业投资规模不断下降,2016年同比下降了21.2%,在食品工业中的占比为1.0%,比2012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

  从经济效益来看,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2016年分别是2012年的134.3%、150.6%和137.4%,同比增长分别为5.9%、8.8%和6.5%,均高于全国工业水平。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利润总额呈增长态势,2016年分别是2012年的128.1%、152.6%和119.2%,同比增长分别为5.5%、8.2%和5.0%,其中食品制造业高于全国工业水平。从整体来看,食品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情况最好,而受到结构调整的影响,烟草制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均出现下滑。

  从盈利能力变化情况来看,除烟草制品业外,三大行业基本保持持续改善状态。2016年,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以及烟草制品业的主营收入利润率以及成本费用利润率均高于全部工业水平。

  各行业生产集中度不断上升。2016年,四大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分别为2849家、1614家、1087家和82家;资产为16739.53亿元、9681.23亿元、11469.42亿元和9467.77亿元;主营收入分别为28949.54亿元、14631.86亿元、11269.41亿元和8033.65亿元;利润总额分别为1644.94亿元、1466.92亿元、1366.96亿元和958.77亿元。各行业大中型企业在本行业中的资产占比、主营收入占比和利润占比显著,烟草制品业的生产集中度最为明显,其次是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

\

  两化融合日趋深入 线上线下双轨推进

  201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鼓励传统产业积极与“互联网+”结合。食品工业作为传统产业的代表,以互联网为广阔平台,“食品+互联网”模式催生了产业发展新的巨大空间。提高了整个食品产业的信息化程度和资源整合的能力。

  粮油制品业、乳制品、肉制品、酿酒和饮料等各个行业的大型食品骨干企业已经进入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阶段,将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产品追溯等新型信息技术应用于食品生产、研发和销售等产业链全过程,食品工业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普及率接近50%,在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则高达80%以上。同时加大新媒体营销,通过网络进行大体量传播,实现和消费者的巨量互动,以刷新品牌印象。

  食品企业积极布局电商迎合了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化,天猫、京东等综合型电商平台凭借流量优势,吸引诸多食品企业入驻;中粮我买网等大量垂直型食品电商迅速崛起,为消费者在平台型电商之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创新现代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成为食品企业长期竞争力培育的新路径,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以打通长期稳定、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随着外向型程度的提升,食品行业跨境电商平台和跨境电商物流基地建设也不断推进。(上)